20岁过去了,这一年的关键词是“迷茫”,21岁,我想关键词会是“现实”。
我想这是一个谁都会有的阶段,曾认为自己万中无一,是天选之子,想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长大后才发现,这些都是骗人的,这个世界远比自己想象的复杂多了。
过去这一年里,我真的很认真的在思考教育的意义,教育教育,是想教育出人才吧,可什么是人才,不知道啊,我只知道 0 - 750 的数字。但很幸运,我的确是千里挑一,从几十万的人群中脱颖而出,来到了我最心仪的地方度过我的大学生活。那时的自己,还抱着要成为一颗科学家的心,我还记得那些日子里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一道数学题就是一下午的日子,我觉得那很有趣啊,才怪,现在往回看,我真不知道那时我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从大学的第一节课起,我的世界观就完全被颠覆了,这什么玩意儿啊,真的学不懂啊,每门课一周怎么就两节课啊,作业怎么也一周一周地布置呢,怎么一学期要学这么多门课啊,怎么理科生还要上文科课啊,好奇怪啊,好不习惯,但我还是适应过来了,因为我发现了,成绩全靠期末挣。之前还很认真的去上每一节课,直到后面上了专业课,才发现,老师的授课水平参差不齐,去了也很难听懂,所以后面我上课的次数屈指可数(并不代表我不学,只是开始更多地运用应试教育的传统技艺)。其实上了大学后,真的,别执着于你那分数了,95 和 89 没啥大区别的,都能保,在保证能拿到保研名额的成绩基础上,多去探索下自己的人生吧。中国的教育有太多的牺牲品了,学了知识,却丢掉了自己,从小到大,被数字定义的人生,真的没几户人家,会让孩子去探索去追寻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不停地被洗脑,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就会成功,成绩好就是一切,所以我拼命地拼命地读书,学习,因为除了成绩,我一无所有。但是我很幸运,读出了头,我很感谢,我来到了浙大,很多人浙大人都会说浙大不好,但都明白只是自嘲而已,有些形式上的东西,都明白,很难摆脱,但是在学习之外的东西,浙大已经做得很好了,给了我很多机会去探索成绩以外的东西。
慢慢地慢慢地,没想到就来到大三了啊,之所以会说迷茫,也正是因为这一年,又到了升学的时候了,又变得焦虑了,尤其是在还没放弃出国前。在这之前,其实我一直是打算出国的,也许是因为我还怀着些崇高的理想,又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吧,很想出去看看,想出国去读 phD。但是,21岁了,年轻的日子真的不多了,22岁本科毕业,博士 5 年,27岁,再工作个几年,等到我回来时就 30 往上了,真的熬不住,抛开风险和能力先不谈,仅说这时间成本,就真的玩不起。教育的本质是从成千上万的人中挑选出那么几十几百个可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人,我很幸运地成为第一批万分之一的人了,但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第二次筛选中还是那万分之一的人,这一筛,就是一辈子了。所以慢慢地我变得现实起来,留给自己试错的时间不多了,每走一步都会想得比以前多更多更多了。
21岁,慢慢变得现实起来,但也接受地很坦然,没什么不舍,我明白,这个时间点我相信没几个人对未来是清晰的,该准备进入一个过渡期了,过了这段时间迷雾就会慢慢散去,好在我早就做好准备了面对这一刻,我相信我不会后悔现在的决定,我可不想失去自己最后的年轻,最后的年轻还是交还给自己吧。
PS:我一直有想过一个问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么多高校的教授,很多高考考得没我们好,连高中数学都没玩明白,却怎么在上了大学后爆杀我们呢?真的你得明白,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天赋,是坚持,只要你敢坚持,勇敢地去坚持,把想法付诸实践,你就已经胜过99%的人了。anyway,只是随口提一嘴。
叨叨几句... NOTHING